毓秀青年读书会由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党总支组织,学院青年学生参与,党员教师担任点评嘉宾,通过专业化,体系化的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群体的政治理论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练就过硬专业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读书会书目清单及相关材料均由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党总支提供。
五月四日,青年节这一天,毓秀青年读书会围绕(美)威尔·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的序言和前两章开展了第一期的线上交流会,大家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探讨了个人对历史、历史价值的认知,对书中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并与当今实际相联系,思考当下。
专职辅导员韩冬青:
围绕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的序和前两章,给我的感受是,杜兰特在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历史”“历史有什么用”杜兰特在第一章犹豫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历史是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的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杜兰特在第二章《历史与地球》中提出历史的第一教训就是谦逊,承认人类自身的渺小,人类历史在宇宙时间中只是一瞬,但人类的聪明才智已经克服了很多地理环境的不利条件,同时要明白人与地球,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我们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杜兰特这位美国史学家曾对中国人进行评价“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那样精力充沛,那样聪慧,那样的能适应环境,那样的能忍受灾难和痛苦,那样的在历史的熏陶下,能沉浸忍耐和等待复原”。结合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我联想到了2020年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一批青年人挺身而出,勇敢的成为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奉献着,让我对于青年人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敢于作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面对艰难险阻更要勇往直前。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2018级学生崔伟:
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处?威尔·杜兰特在开篇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觉得历史给人以启迪的时候,也许一位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正如文中所述,发挥的作用远比我们所学的空中楼阁要大,但是,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又会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例如此次疫情,人们在过去的防疫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回想自己闲来读史,每看到一度兴盛的国家沦亡之时,便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之感慨。于是我在文中寻找着答案。历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也需要科学所需要的严谨性、客观性。但历史又不是科学,因为历史与科学不同,它的基础在于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认知,除了文物之外历史不会留下任何客观地东西。我们研究历史更像是“管中窥豹”,只能从局部认识整体。而局部的不同也导致了历史的相对性。在第二章,威尔·杜兰特从地理角度揭示了历史的教训—学会谦逊,对大自然的谦逊。威尔·杜兰特并没有贬低人类地位的意思,他运用帕斯卡的名言来解释。文明的诞生与毁灭都与地理息息相关,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小,科技的发展也改变着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优劣。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永远要有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017级李赵颖:
杜兰特发问“历史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那么我们真的从历史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吗?我想历史研究的价值正是贵在我们借助过去这面镜子,来更好地认识当下,处理一些从未遇见的事情,正是由于我们在2003年非典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此次应对新冠病毒之际,政府应对有策,群众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是对社会而言。历史研究来看,我们深知我们无法求得历史真相,历史进程的吊诡与自我认识的局限,使得我们仅可透过史料万花筒,认识历史真相的局部,亦或我们认识的根本不是真相,那么历史研究本身有何价值?恐怕正是因为为了追求那求之不得历史真相,求真不易,要是追求求真的勇气都不具备,我们可能永远处在混沌之中。尽管我们做不到揭开历史全貌,来认识历史,但我们有明察秋毫的耐心与勇气,甘愿耕耘数年,“追求不确定的可能中戮力逼近那确定的唯一”,这也是人生存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研究者生存的价值所在。2020年,开年之初的新冠病毒、澳大利亚持续四个月的火灾、前所未有的蝗灾.....我想在感慨灾难成群来临之际,不妨反思这是否是人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呢?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类的本能往往是只顾眼前的事情,对于看上去很遥远的东西,总是不以为然,总是心存侥幸。没有危机感,没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当灾难真的降临时,就会措手不及,悔不当初。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更要有前瞻意识,要有危机感,为每一次可能到来的危机做好准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2017级苟瀚文:
第一章作者事实上是肯定了史学的经验作用,以史为鉴。历史学,是艺术、哲学,而非科学。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通过过去了解现在。不过作者也提出了,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这样的认识不是消极的,而是客观地,我们还是需要去研究他。现在做研究也是以小见大。再者作者虽然不认为历史是科学,他是他认为其与科学等一样,有很多的可能性,也需要接受质疑。第二章是讲历史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气候、位置方位等。也就是一种环境的影响,不过作者也不是环境决定论的捍卫者。不过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这种客观条件下的制约影响在减小。我将其理解成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简单概述人类历史。纵向的时间上从依靠地理环境逐渐发展到现在科技进步地理因素影响有所削弱;横向上更是肯定了地理因素影响,并非任何地区任何自然条件都能够孕育文明。而这部分又与后面的种族、道德、经济活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者,作者虽然指出了人类的渺小,人类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还强调了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肯定了历史的高贵、人类的高贵。
2017级周雨:
第一章犹豫,作者开头发问赤裸且直白,历史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甚至是不是可能没有任何意义?直接对历史的价值提出了疑问。“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则是偏见。”由于偶然性、变化性以及历史学家的倾向性,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完整乃至错误。求真是许多历史学家不断追求而又永远达不到的永恒的矛盾。这样看来历史好似没有价值,但作者作出了回答:“历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艺术和哲学”,历史不是根据“真实”预测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它会给我们教训、探索,这或许就是它的价值。第二章地球与历史,开始便说到,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人类历史比之地球,不过是瞬间,渺小而短暂,在地球面前,要谦逊、敬畏。地理、气候、河流哺育了历史也制约着历史,历史就像河流沿着地球的河道前行,但突然我们掌握了技术、发展了技术,河道被挖掘更改,历史的河流也可以改道了。人类可以突破地理、气候等制约,有所作为,但依旧要谦虚,因为地球依旧掌握着毁灭人类历史的力量。人因为有知而高贵。文中有话说到,地理像子宫哺育了历史,但结尾却说不是地球,而是人类创造了文明。乍读起来好似矛盾,但细想起来不然。历史不同于文明,当人类有知有意识控制生物本能而去改变创造的时候才有了文明。历史的范围远大于文明,文明从历史中脱颖而出。地球给予历史地理优势、河流,哺育了历史,但人类却从历史中创造,培育了文明。
2018级赵巍:
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和人类、人类和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提供借鉴,而不在于发现规律并且应用这些普遍性。作者首先摆正了一个历史学家的位置,指出了历史学家对于研究历史史实、发现历史规律中存在的主观性局限,这些主观性局限使得对具体事务的认知、理解都存在必然的偏差。另外就是由于人类的能动性使得普遍性规律的应用存在偏差。既无法提炼出恒定不变的金科玉律,也无法在未来的推演中准确预言和规避已发生的祸患,那么史学研究就无用了吗?当然不是,至少,当作者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很明显他同样的也承认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这里的指导意义与普遍性规律的应用是不同的,作者将他的作品定义为历史的教训,而不是历史的规律。这里的核心差别,我认为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如何以历史的教训避免这些惨痛的记忆重演,而不是掌握规律规避这些矛盾,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经验的总结、教训的感受都要比有严格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其他学科更具魅力和人文情怀。作者第二章开篇先提到:人类的第一个教训就是学会谦逊。可以说,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人类从来不能征服自然,对自然的谦逊就是延缓这种质变,并使二者平和地处于一个相互作用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我们讲绿色经济,为什么我们开发绿色技术,为什么我们利用新技术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支点。
嘉宾刘研(世界史党员教师):
读书会的目的为了“以文会友”通过讨论,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获得启发。听了之前大家谈的感受,都基本抓住了核心议题,“历史有什么用?”,历史可能变化的很快,像大家都提到了,诸如,偶然因素、主观偏见等。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可能我们并不能了解整体,但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就证明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教训,如第二章历史与地球的内容中,表述了人类很渺小,也很伟大聪慧,要重视地海山河,重视地理的作用,气候的作用。历史让我们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对人性的体察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从经典中回看历史,从现实中思考未来,期盼同学们在毓秀青年读书会中相互砥砺,共同精进,彼此成就,这次毓秀青年读书会的形式和文本都好。我很乐意参加类似这样的活动。